抢抓跨境电子商务机遇 推动外贸产业提档升级
民盟南通市委员会
近几年,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已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正在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和社会转型的重要动力。随着市委市政府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我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越来越多的企业借助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业务,线上交易成交量逐年提升。携程服务联络中心、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基地等一批领军型电商项目相继落户,崇川区科技园、连邦软件(南通)有限公司分获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称号。南通综保区、中国家纺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南通电子口岸等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提供诸多服务平台。
尽管我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已具备一定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企业结汇与退税通道不畅。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存在无发票、无纸质合同等特殊情况,导致企业在结算流程中难以提供相关凭证,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进行外汇结算。大多数企业只能以个人物品方式申报出口,也就不适用现行出口退税政策,不能享受出口退税相关优惠,既存在很大的经营风险,也不利于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配套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本地从事跨境物流服务的企业数量偏少,专业度与成熟度明显不足,导致相关配套服务发展落后,远远不能满足该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之一就是物流难题,一直是制约我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短板,缺乏“一站式”配套服务载体,政府与企业之间物流管理信息的交换共享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导致70%的进出口物流选择上海口岸报关。
三、信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电子商务是基于网络虚拟性及开放性的商务模式,对当事人的商业信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市的跨境电子商务的信用体系和市场秩序有待改善,部分企业在电子商务出口中不重视商业诚信,侵犯知识产权、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不守信用的行为时有发生,行之有效的信用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亟待建立。
针对上述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促进贸易便利化,提升城市竞争力。一是打通结汇与退税关键环节。借助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允许经营主体凭海关报关信息办理货物出口收结汇业务,积极培育与其他跨境电子商务发达地区的比较优势。实施适应电子商务出口的税收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电子商务出口货物,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税收政策的通知》,实行增值税和消费税免税或退税政策,消除跨境电子商务壁垒。二是建立新型监管模式。海关对经营主体的出口商品进行集中监管,并采取清单核放、汇总申报的方式办理通关手续,降低报关费用。经营主体可在网上提交相关电子文件,并在货物实际出境后,按照外汇和税务部门要求,向海关申请签发报关单证明联。三是打造“一站式”配套服务载体。利用南通综保区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便利,规划建设“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园”,提供跨境贸易营运平台和载体,建成集仓储物流、报关、检验检疫、结汇、出口退税于一体的进出口信息服务系统和综合服务平台。
二、推动物流信息化,掌握发展主动权。一是加强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即将编制的“十三五”规划,统筹推进全市智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实现物流快递的智能调配,提高整体竞争优势。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开发新业态,引入经国际认证且成熟的运输服务方式,加快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标签及物联网、云计算等高端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二是建设政府主导的物流信息系统。以全市交通、经济、海关等主管部门掌握的物流生产管理信息为基础,建设全市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平台,为本地物流行业各信息系统提供沟通和共享的桥梁,将物流的各个环节有效地串联起来,实现政府、承运人、托运人、产品供应商、金融服务商和咨询机构、社会公众的有机联系与良性互动。三是鼓励发展外向型物流业。着力优化物流市场主体结构,重点吸纳更多国际知名物流企业进驻南通,提升我市跨境电子商务货品在国际网络和海外配送、分拨能力。培育专门针对海外市场的现代物流公司,提升国际物流的市场份额,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南通本地的国际物流快递业,实现物流的全过程安全把控。转变市场走出去模式,尝试到欧洲、美国等设立第三方仓储,用集聚来降低成本共享资源,实现快速、低成本、安全的货物投递。
三、加速市场诚信化,筑牢企业支撑点。一是优化监管制度。以信用管理和风险管理为核心,建立“企业全备案、商品全申报、质量全追溯”的监管制度。研究制定在网络环境下对跨境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及经营行为监管的政策和体系,包括:网站上对应的身份认证;通过支付、物流等交易真实性数据核实交易的真实性;受理境外消费者投诉,维护交易的合法性;建立跨境卖家的信用档案记录等。二是健全行业规范。充分发挥各级跨境电子商务协会、学会、产业联盟等中介组织作用,及时制订行业规章、行业标准,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抵制排挤或诋毁竞争对手、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支持符合条件的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开展商务信用评估、建立诚信档案等,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三是依法保障市场秩序。依法加强对信息服务、网络交易行为、产品及服务质量等的监管,严肃查处侵犯知识产权、网络欺诈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于保护市区长江岸线资源的建议
民建南通市委员会
市区长约
一、生态岸线未能形成民生亮点
沿江景观带缺少亲水岸线展示长廊设计,尚未形成作为沿江城市应有的靠江、亲江、透江的风格和特色。江与城的关系不密切,沿江还缺少商务、休闲、文化、娱乐等公共活动空间,公共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分别仅占总建设用地1.4%、6.27%。能够流传后代的资源不多,剩余优良岸线较少,可以集中开发的岸线更少。
二、经济岸线未能形成集约开发
沿江密布344家企业,但是一些企业与岸线关联度并不强。据统计,直接相关的占30.27%,间接相关的占53.21%,无关的占16.52%。除中远川崎造船和华能南通电厂岸线利用集约度较高外, 其它较大企业岸线的利用集约度,低于省内其它城市同类企业。临港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不高,产业集群度偏低。部分产业投入与产出率低于国家相关标准,一些产业与全市产业发展导向不切合。
三、岸线粗放利用与环境污染令人忧虑
港区、企业及居民住宅区交错分布, 油气品、液体化工码头的布局分散,不仅造成岸线资源无法集中连片开发,码头泊位利用率低,而且存在安全隐患。沿江自来水厂取水口的保护段过短,同时面临上游污水下泄、过往船舶污染及邻近企业污染等威胁,极易发生水源安全事故。滨江公园上游的狼山港务公司码头凌乱不堪,让难得的黄金码头黯然失色。
针对以上情况,结合民建南通市委前期组织开展的相关调查研究,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留足岸线,着力打造生态文明绿色走廊
处理好市区长江岸线近期需要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不仅要创造一条产金出银的“黄金带”,而且要给子孙留下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以维护滨江自然生态环境为纽带,积极开发城市生活和生态景观岸线,高水平建设更多的江边步道、亲水平台等标志性亲水岸线,给广大市民提供骑车漫步、观赏江景的好去处。根据不同的区位条件和特色,开设更多的休闲、娱乐和文化区域,打造人、江、城相依相伴、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对具有重要景观价值的沿江风貌的岸线要妥善保护,并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使之成为生态良好、风景优美的长江风光带。解决好岸线产业布局与取水口保护调整的问题,禁止影响饮用水源安全的项目使用岸线,确保饮用水源安全、永续利用。树立打造百年工程的观念,从长远的角度保留足够的城镇居民生活、景观旅游、水源保护、防洪排污、湿地生态保护等岸线,充分考虑将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子孙预留出更多的发展空间,让他们用自己的才智创造出更美好的家园。
二、布优岸线,着力整合岸线经济发展资源
结合即将编制的“十三五”规划,对市区沿江开发规划进行修编,有效统一工业开发、城市化和生态建设,努力实现综合开发,做到工业园、生态园和滨江城镇生活区错落有致,相得益彰。鉴于现有企业拥有的岸线、土地或码头资源等存量资产十分宝贵,是今后岸线整合的重点,因此,企业改制需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讨论,经批准后方可实施。沿江产业发展与港口岸线规划利用紧密衔接,将产品相同、或关联度大的产品相对集中于某个区域,做到项目成群、产业成链、要素成市。统筹协调沿江与沿海的岸线利用,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下决心引导市区沿江一批企业向沿海转移,特别是对一些具备转移条件的行业,通过制定优惠心动的政策、提供舒心的服务,有效吸引其尽快搬迁。
三、做精岸线,着力建设产业升级创新地带
坚持科学开发、集约开发、高效利用的原则,努力使有限的岸线资源发挥最佳效益。抢抓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省推动沿江转型发展及创建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一系列历史性机遇,加快推动沿江产业的转型升级,努力形成新的品牌和竞争力。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和集中集聚集约的原则,提高工业用地和岸线使用的投资强度及产出效率,优先发展低消耗、高产出的产业,合理发展高耗能、高产出的产业,确保高效益开发。对岸线、土地或码头等资源使用效率连续两年低于同类项目平均水平50%的,应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采取易地搬迁、资产重组、有偿转让等多种方式进行整合优化。提升港口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结构调整、业态创新、市场开拓,提高港口发展综合效益。同时运用互联网思维研究港口经济发展和功能开发,尽快突破物流、信息智慧、综合服务等一批关键功能,增强对产业、城市、人口的承载力和整体竞争力。
关于进一步壮大我市实体经济的建议
民进南通市委员会
实体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受国际环境持续恶化和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等因素叠加的影响,全国经济持续低迷,实体经济增长乏力,资金周转不畅,经济运行低速,并存在较大的下行压力。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也受到严峻考验,许多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越来越大,甚至因资金链断裂而导致大面积亏损甚至倒闭,造成全市财政收入减少,就业压力持续增大。
一、目前我市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困难多重化。1.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据调查,全市76%的企业不同程度存在招工难,劳动密集型行业普工和技工均缺;80%左右的企业用工价格上涨,最高涨幅达20%左右。2.因汇率和材料价格变动,不少企业利润下降;一些企业订单减少,开工不足。受大环境影响,出口订单缩水近半。4.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企业生产普遍乏力。多数企业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低下。5.实体经济和非实体经济之间投资回报反差巨大,做实业不如做投机和投资赚钱多、赚钱快,利益因素诱导资金流向非实体经济。
(二)企业融资高利贷化。1.融资贵。在银根紧缩的情况下,现在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大都在基准利率上浮20%甚至以上。2.融资难。当前银行为消化不良贷款率,银行不会轻易放贷,企业为维持资金链不断裂,以更高利率从民间融资,企业陷入高息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高利贷后一些企业“垂而不死”、风险后移,导致债务危机爆发。一些原本健康发展的企业也因为他人提供融资担保而限入困境。3.企业信用短期内难以恢复。近年来有些行业少数企业法人“跑路”,导致银行调低行业和企业信用等级,造成企业资金周转不畅,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严重困难。
(三)企业利润税费化。尽管国家已实行小微企业减税政策,但由于减税力度不够和受政府考核机制的影响,享受到减税政策的企业并不多,加之优惠后的税率仍偏高且税费结构复杂繁多,税种结构不合理使中小企业税负偏高,行政性收费也使企业增加重负,企业实际税负达到或超过30%,企业大部分的利润都被税费侵占了。
二、加大帮扶企业力度,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的建议
当前,我市正处于转型升级、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市上下要携手帮助提振企业发展的信心,坚定转型升级的决心,重振特色致胜的雄心,增强行稳致远的恒心,坚定不移振兴实体经济。要牢固树立“实业兴市”的理念,把实体经济作为强市之基、强企之本,进一步扩大有效投入,进一步鼓励创新,进一步优化服务,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推动我市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为此,建议:
一是下大力优化发展环境。1.要全面清理规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加快网上审批系统建设步伐,清理有碍于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要对现有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经营服务性收费等进行全面清理,并出台规范收费行为工作指导意见。
二是下大力优化融资环境。1.进一步降低融资门槛,丰富融资形式。鼓励更多的民间资金向中小企业融资或投资,但应该限定其利率,比照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并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予以补助。对符合产业政策、技术管理创新、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项目,国资性质的担保公司优先优惠绝给予担保或再担保。2.大力发展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租赁公司、小贷公司、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公司等金融组织,形成准确定位,合理分工,使资金供给结构适配融资需求结构。3.重视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的拓展。支持民间投资进入市政、能源、环保、金融、社会事业等领域。
三是下大力引导各类资本投资重点产业。坚持扩大有效投入,积极实施一批事关长远、经济支撑力强的重大项目,有利于提升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建议设立南通市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重点投向我市文化创意、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十大产业”。鼓励民企“以民引外”,引进优质外资项目,提升实体经济发展层次。
四是下大力落实税收优惠政策。1.认真落实新《企业所得税法》对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优惠政策,真正把中小微企业作为吸纳就业的摇篮,而非国家税源的主要阵地,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2.优化审批程序和方式。改革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方式,不断完善财政资金申报、审核、拨付程序,减少资金拨付中间环节。3.维护企业公平竞争和公平税负秩序。以纳税人实际经营情况为依据,依率计征税款,严格执行年度税费结算,实行多退少补。
五是下大力加强中小企业间融合。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市部分重点行业有影响,虽然订单减少,但需求依然存在,如各相关企业能通过相互的合作,形成规模效应,就能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建议市政府与相关部门出面,协调各有关行业商会,建立共商发展机制,积小成多,捆绑经营,拓宽市场,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
六是下大力帮助企业开拓新市场。在目前外需减少的情况下,我们要加大新市场的开拓力度,既要重视国际市场的开拓,也要将视线瞄向国内,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建议市政府积极组织有关部门研究我市出口产业“出口转内销”问题,加快开拓国内市场,要认真研究帮助“出口转内销”企业解决“定位关、产品关(产品类型、款式)、招商关、产品服务关以及销售组织关”等问题。
弘扬通商精神 提振发展信心
南通市工商业联合会
南通先贤
但是,我们也看到,当前由于国际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不断趋紧,我市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订单普降、原辅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升、人民币升值等困难和压力,部分企业出现了增速放缓、效益回落和发展后劲不足的迹象。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认为,大力弘扬“通商精神”,凝聚通商力量,对于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保持引导企业定力,主动作为、科学应对,适应经济新常态,抢抓发展新机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举办世界通商大会,扩大通商知名度和影响力
世界晋商大会、全球锡商大会已成为海内外晋商、锡商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是传承和弘扬晋商精神、锡商精神的重要渠道,也是扩大影响、吸引投资的重要途径。2012年8月,首届世界晋商大会在山西太原举行,包括世界五百强企业代表在内的近1500名海内外晋商参会,签约项目突破800个,总投资额超万亿元;2014年9月,第二届晋商大会在会前、会中共签约项目156个,总投资额1903.8亿元。2013年6月,首届全球锡商大会在无锡召开,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名锡商代表参加,投资合作金额达261.7亿元。举办世界通商大会,就是为了更好地弘扬通商精神、凝聚新通商力量,全面宣传南通、展示南通,扩大招商引资、助力转型发展。建议市委、市政府在条件成熟时召开世界通商大会,进一步整合海内外通商资源,扩大南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完善政策措施,营造通商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优化政策环境。全面清理规范现行的各项政策制度,为通商企业发展扫清障碍,着力推动产业、用地、信贷、减负等方面政策真正落实。二是优化服务环境。深化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完善“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切实简化手续,减少环节,提高效率,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好的专业化、规范化服务。三是优化市场环境。大力推进依法治市,坚决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增强用法律手段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不断优化市场经济的法制环境。
三、积极引导通商发展实体经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要引导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引导鼓励企业立足主业,把企业做大做强做实,把产品做精做专做优,争做行业龙头、产业先锋。二是要鼓励企业创新提升。指导企业在组织管理、科技研发、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改革创新,不断加强科技投入,引进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支持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姻,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大幅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发展实体经济的能力。三是要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刺激企业生产,重拾通商企业对发展实体经济的信心,使游离实体经济的民间资本回归实业。
四、精心培育通商群体,促进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
一是建立通商培训基地。利用国内外知名高校培训资源,合作建立通商培训基地,形成科学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定期培训制度,加强对通商尤其是新生代通商的培训,不断提升整体素质。二是着力打造通商产业集团集群。以我市现有家纺服装、机械电子、船舶海工等产业集群为基础,加大培育和提升的力度,整合资源,因势利导,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引导通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企业家进一步树立“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致富思源,回报社会,争当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实践者、先行者。
五、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着力打响“通商”品牌
一是要加强对通商群体的整体策划、宣传和推广。将“通商”打造成南通的新名片,制作宣传通商群体的视频,借助央视等重量级媒体进行广告投放,扩大通商品牌的影响范围。二是要将“通商”品牌纳入城市宣传体系。对作出重大贡献的通商代表人物在标志性建筑的铭文、城市公益广告及有关展览活动中予以宣传,树立通商的公众形象。三是要通过艺术创作展示通商风采。挖掘当代通商的创业经历和感人故事,邀请文艺界名人名家进行艺术创作,通过拍摄通商题材影视作品,出版通商文集等提升美誉度。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度
凝聚南通改革发展强大正能量
南通市总工会
市总工会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度全市农民工人数为118万,其中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人数约70万,已在南通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作用。与父辈相比,他们长期在城镇居住、有相对稳定工作、有融入城市愿望,更看重在城市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市委市政府在关心新生代农民工方面,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在市以上劳模评选中,设立农民工评选类别,并逐年提高占比;在全国率先将优秀农民工纳入城市经济适用房住房保障体系;强化农民工党建工作,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全面发展。南通各级工会组织也通过大力实施农民工技能成长“快车道”、免费学历提升、免费带薪疗休养、送文化进基层、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热线等系列行动,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更快融入南通。
尽管这些努力解决了部分问题,取得了积极的意义,但新生代农民工在与城市融合中,仍然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和随迁子女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难以实现;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滞后于城市劳动力需求,职业选择迷茫、职业规划欠缺、学习培训匮乏;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权益和健康权利得不到保障;休闲娱乐方式单一,情感和精神上缺乏沟通交流,容易受外来思潮、网络舆论的蛊惑影响,成为政治和社会热点事件中的“负能量”。
实现中国梦南通篇章,就要让所有人过上更加富裕、更有尊严的生活。尊重和关爱新生代农民工,全面提高城市融合度,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持续积攒人才红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营造和谐稳定南通的现实需要。为此,我代表工会界别委员提五点建议:
一是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将农民工工作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细化阶段任务,落实责任分工,保障资源措施。建立农民工服务和管理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将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相关部门应因地制宜地制定近、中、远期目标规划和相应的配套政策,有步骤分阶段地逐步解决。近期重点是解决提高工资待遇、解决拖欠工资、改善工作生活环境方面问题;中期重点解决户籍、就业、住房、教育培训和子女上学问题;远期重点完善各项制度,使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二是跟进对接《居住证管理办法》,尽快列明新生代农民工“权利清单”。即将出台的《居住证管理办法》,明确了居住证持有人可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享有的多项权利。办法出台后,新的地方实施意见需要迅速跟进。在考虑我市财力、资源、管理等因素的同时,注重创造机会均等、公平合理的社会环境,利用2-3年时间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制度,列出就业创业、住房安置、医疗卫生、子女就学、证照办理、娱乐休闲等多重公共服务“权利清单”,最大可能地提高居住证含金量,使新生代农民工享有更多的城市福利与属地关怀。
三是做大做优公共服务蛋糕,逐步实现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服务。要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做强公共服务资源,在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中实现统一政策、统一制度、统一管理和统一服务。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便捷、全面、优质、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多渠道多形式提供农民工居住场所,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农民工公寓,探索建立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放宽优秀农民工申购经适房资格条件,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开设电子培训与信息网络平台,宣传政策法规和维权信息,使其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获取信息、参与管理的重要载体。优化社会环境,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益的落实。推进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级分类服务与管理,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的有序提供和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断提高均等化水平。改进和完善劳务信息平台,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加便利的就业条件。
四是提高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逐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在各级党代会、人代会和工代会、职代会中的比例,增加参政议政、权益表达、参与决策的渠道和机会。探索参与社区治理活动,培养社区成员意识,加快融入社区生活。注重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发展党员,逐年增加在劳模、高级技师等突出贡献者中的比例。着力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关注心理健康,推动社会关怀,创造条件解决恋爱婚姻问题。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帮助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引导他们规范言行、提高素养。
五是探索社会化工作格局,切实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党政主导、工会运作、部门协作的社会化维权工作体制,赋予工会更多资源手段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以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为重点,指导新生代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督促企业依法规范用工。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等基本指导制度,推动全面实现同工同酬。加强农民工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健康保护,做好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严格执行高危行业持证上岗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工职业卫生和生产安全。
健全完善帮扶救助制度 提高特困群体保障水平
www.48365365.com委员 叶沈良
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一项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去年下半年,市政协办公室就我市农村特困家庭社会帮扶救助情况开展了深入调研。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特困家庭的帮扶救助工作,坚持把帮扶救助特困群体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推动落实,救助项目逐步健全,范围日益广泛,标准逐步提高,较好保障了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但也应看到,我市农村特困家庭救助工作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政策覆盖的广泛性不够,对部分特殊群体未能做到全覆盖。二是救助资源的统筹性不够,缺少扎口部门统筹协调民政、卫计等条线的救助工作,不能形成扎实有效的救助合力。三是公益捐助的积极性不够,帮扶救助经费来源较为单一,基本上为财政资金,社会公众参与公益捐助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公益志愿服务的方式方法需要改进。四是救助内容的人文性不够,物质救助较为普遍,对亟需精神关怀的失独、独残和重度精神病患者家庭缺乏精神人文援助,帮扶救助的内容需要拓展。五是帮扶救助的经办力不够,基层乡镇承担着农村特困家庭帮扶救助的具体工作,但普遍存在人手不够情况,影响救助效能。
针对农村特困家庭帮扶救助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健全帮扶救助政策。一是提高救困标准。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适当调整救助准入标准,变单一的“收入型”准入制为“收入支出结合型”准入制,将重病、慢性病家庭,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家庭等纳入救助范围。完善失独父母需女方年满49周岁方能获得计生特扶金扶助的政策,将可获得计生特扶金的年龄适当提前,并对尚未达到享受特扶金年龄的失独家庭给予一次性的慰问。研究出台针对失独、独残、重度精神病患者家庭的养老保障政策。二是完善救难机制。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精神,完善我市临时救助实施办法,细化工作程序、提高经费统筹标准、落实经费保障、加大救助力度、完善现金、实物和提供服务相结合的救助方式,并做好临时“救急难”与其他救助机制的衔接工作。三是加强医疗救助。严格规范医疗行为,防止大处方等情形。逐步提高重病、重残、重度精神病人等的医疗救助额度、报销比例,减少对救助病种和用药的限制,切实减轻他们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二、广筹帮扶救助资金。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政府应切实承担起农村特困家庭的救助责任,增加财政投入,落实救助资金和物资保障,按照平均社会生活水平的变化,持续提升医疗、生活、养老等救助标准,使困难家庭都能及时足额得到救助。二是扩大社会参与。坚持和完善党员、机关干部“三解三促”、结对帮扶机制,引领全社会参与农村特困家庭的帮扶救助工作。通过倡导公益捐助、完善捐助服务、落实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出台激励举措,引导工商企业、公益组织和个人等参与社会救助,拓宽救助资金筹集渠道。三是引进商业保险。充分利用商业保险的专业和资金优势,支持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实现新农合、新农保等与商业医疗、养老保险的协同互补。进一步做好由政府为失独家庭购买涵盖意外伤害、医疗、养老等内容的计生综合保险工作,增强其抗风险能力。
三、整合帮扶救助资源。一是整合职能。理顺管理体制,整合各部门条线的救助职能,统筹指导救助工作的开展,破解救助制度“碎片化”难题,构建既相互独立又协调有序,既广覆盖又高效能,既便民又易行的救助机制,增强制度合力。二是整合信息。充分利用并整合民政、计生、卫生、人社、残联等条线的救助信息,建设“社会救助信息联动系统”,实现救助政策公开和数据共享。完善农村特困家庭救助信息的动态管理机制,避免重复救助、遗漏救助、多头救助等现象的发生,实现救助资源分配的公平化、效益化。三是整合资源。改革现行的救助资源管理体制,打破部门、条线局限,统筹协调管理各类救助项目、公益基金、慈善捐助、志愿服务等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救助效能。
四、完善帮扶救助机制。一是构筑协同办理机制。在乡镇便民服务大厅设立专门的救助服务窗口,统一受理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申请和申请人难以确定管理部门的救助申请,及时办理或转交、督促相关部门办理,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使他们求助有门、受助及时。二是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建立主动发现机制,对因遭遇突发性急难事件,陷入生活困境的家庭做到尽早发现、快速响应、简化流程、及时救助。开通全天候救助热线,畅通救助申请和急难报告渠道。三是充实基层经办力量。通过编制调剂或购买服务等方式,解决基层经办人员不足问题,使工作人员与服务对象在数量比例上基本匹配。开展基层工作者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提升经办服务能力。
五、拓展帮扶救助内容。针对不同的人群需求实施相应的救助方式。一是重视精神援助。设立精神援助公益岗位,聘请志愿者和专业人士为失独、独残和重度精神病患者家庭免费提供咨询。建设心理援助基地、网站,提供心理关怀服务。组织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陶冶情操,娱乐身心。二是开展康复救助。积极筹措资金,对残疾人开展免费、减费的康复治疗,尤其是残疾儿童和早期精神病患者的抢救性康复医疗。三是倡导志愿服务。在全社会倡导志愿服务风尚,通过设置志愿岗位、提供技能培训、设立专项奖项、适度发放津贴、优先安排就业等措施,引导、鼓励在校学生、社会人员参与志愿服务,构筑志愿服务体系。
关于保护我市历史文化名镇的建议
农工民主党南通市委员会
南通滨江临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拥有一批具有独特黄海渔盐文化、水乡耕织风情、近代工商文明的古镇村落,它们是江海文化的传承和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把城镇开发建设与古镇村落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根据调研,目前我市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保护意识缺失。部分基层镇村领导对古镇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缺少认识,仅仅把历史文化名镇作为提升自身形象、争取上级资金、开展对外招商的一块招牌而已,从而导致实践中消极对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甚至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立起来。
二、保护监管缺位。市、县两级城乡建设、规划、文化等部门没有能够充分履行《城乡规划法》、《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疏于对基层镇村开发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日常监管,导致部分古镇村落迅速走向衰败而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三、保护经费缺口。市以下各级政府没有用于古镇村落保护的专项经费预算,南通的历史文化名镇又没能争取到上级经费补助,使得余东、余西等镇村的许多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得不到及时修缮,已呈衰败之势,同时当地居民的随意维修搭建又在不断破坏着古镇村落原有的面貌。栟茶、白蒲等地虽然已经编制保护规划,但是资金缺口依然成为制约保护性开发的瓶颈问题。
四、保护知识缺乏。一些古镇的日常管理和保护维修常常由非专业出身的领导拍板决定,由于缺乏文物保护常识和古建筑修缮技能,加之本地文保专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稀缺,使得大量现代园林仿古建筑充斥于乡土建筑的维修复建中。这不仅大量浪费资金人力,也造成了许多“保护性破坏”,使本土文化遗产特色和原有风貌得不到延续。
五、保护特色缺席。在城镇化建设中简单模仿城市元素,以现代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忽略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对原有的街巷村落采取的是推倒重来、拆除重建的简单方式。许多承载着千年历史记忆的石板街、老民居被毁于一旦,换来的是千城一面的同质化,这不仅破坏了古镇村落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传统格局、特色风貌和典型环境要素,而且使得居民归属感、自豪感也随之丧失。
根据以上存在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扎实开展遗产调查。要对我市的历史文化名镇启动遗产调查。采集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历史街巷等基本信息,收集依托于古镇村而存在的民间文化、口碑著述、风情习俗、物产资源以及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测绘相关数据,参照住建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构成方式,为古镇(村)建立起完整的历史档案,为今后的保护、利用打下坚实基础。
二、科学编制保护规划。余东、白蒲、栟茶、余西等4个名镇村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不同时期都留下了相应历史年轮。在编制规划中应能体现古镇真实的历史内涵和信息,而不应按现代人的想法去改变或抹杀它。同时,历史文化遗存不是孤立存在的,必然与周边环境连为整体,我们应当从保存文化遗产的全部历史信息出发,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修缮还原使其延年益寿,绝不能返老还童,这样才能彰显古镇的古趣。
三、建立经费预算机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建议市、县两级政府要充分介入到目前硕果仅存的余东、白蒲、栟茶、余西四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利用和旅游经济开发中。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维修管理、旅游开发等日常工作。
四、启动文物日常维修。南通各名镇的建筑遗产正处于加速衰败退化中,文物日常维护维修已刻不容缓,地方政府应该迅速行动起来,落实这项工作。文物维修要充分听取本地文史人员意见,研究当地文献记载和历史传说,制定科学合理的维修方案。要培养一支熟悉本土建筑特色和掌握乡土建筑工艺的施工队伍,承担起文物古建的日常维护维修工作。
五、加强基础设施更新。地方政府要正确处理历史环境保护和居民生活改善的关系,始终将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摆在首位,通过更新基础设施、提升生活质量来获得居民对保护古镇历史文化特色的支持。重点要做好古镇村落内出行道路修缮、用电线路更新、供水管网改造、公共卫生设施增添等,同时又要避免出现房屋大拆大建、道路拓宽取直等破坏古镇原有风貌的行为。
六、探索古镇旅游开发。学习借签江南、皖南、山西平遥等外地古镇旅游经济开发成功经验,高起点做好我市古镇村落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地方政府发展古镇旅游业要着眼于给当地居民带来直接经济利益,旅游业开发开放应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协调并进,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恢复老字号店铺,开发土特产品及纪念品,拓展特色文化消费服务,从而有力推动当地第三产业发展,增加新的就业机会,给古镇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
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致公党南通市委员会
近年来,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保障全市人民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与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一、存在问题
(一)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思想认识、发展观念上存在差距,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投入机制、保障机制,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
(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不足。2002年,全市乡镇卫生院改制为民营,致使我市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总体水平低于徐州、淮安等苏北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部分卫生院连一些必备的常规性医疗设备都未能配置到位。
(三)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技术、高级卫生专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城市医院, 而农村卫生资源匮乏。卫生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致使基层医疗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基本卫生服务的需求,造成大医院拥挤不堪,小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门口冷清的现状。
(四)基层专业卫生技术人才严重不足。乡镇卫生院改民营后,卫技人才严重流失。同时,乡村医生队伍严重老化,通州区乡村医生中超过60岁的占54%,启东市乡村医生中超过60岁的占86%。队伍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的现状已严重制约农村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五)多元并存的医疗保障体系亟待整合。城市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管理模式上基本相同,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造成资源浪费。在筹资水平、保障水平方面,城市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之间都有很明显的差距。
二、对策建议
(一)突出认识统领作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组织保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应统一认识,切实把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规划、干部政绩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尤其是要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列入民生工程重要考核指标,加大考核权重。
(二)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经费投入机制。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合理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等,使硬件设施达到国家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切实改善人民群众就医条件。二是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福利待遇,保障队伍稳定。尤其要重视精神病等特殊病种卫生工作人员的待遇问题,加强对他们的职业保护,给予适当津贴。切实解决村医养老待遇问题,可比照村干部的养老待遇,为村医购买社会养老保险。三是加大城乡医疗保障经办管理服务网络投入。根据公民分散居住的特点,建立医保报销服务网络,把管理服务触角延伸到街道社区和村镇,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就近报销。
(三)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科学运行机制。一是完善医务人员绩效考评机制。将岗位职责、医疗服务质量、医德医风等纳入医院绩效考核内容,绩效考核同收入、岗位、晋升等结合起来,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二是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城市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长期稳定的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指导城市大医院、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开展临床示教、手术带教、远程医疗等合作,提高基层医院救治能力,放大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三是适时建立区域性医疗卫生联合体。加快构建以三级综合性医院为龙头,由若干个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区域性医疗卫生联合体。实施居民选择联合体定点就医,医保以联合体为单位按定点人数总额预付,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和医保报销比例。
(四)确立人才核心作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一是强化规划导向。各级政府要着手对所在地区基层卫生专业人员状况作深入调研,摸清本地区专业人员情况,核实缺编人员,编制基层医疗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实施人才服务基层激励政策。对长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聘任、业务培养、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给基层医疗机构扩编,将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村医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对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实行绩效考核,予以奖惩。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核定一定数量编制和奖项,专门用于卫生系统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储备。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急缺的特殊岗位人才,可采取降低开考比例的政策公开招录,在招录过程中,给予卫生部门、基层医院更多的发言权。推行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首先,建立人才培训机制。以市高等院校、重点医院为依托,建立培训基地,定期为培训全科医生和医疗设备技术人员。其次,建立特殊培养机制。参考我市定向师范生培养方式,吸引优秀高、初中毕业生报考,毕业后进入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再次,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分期分批安排基层医生到市、县两级医院进行岗位培训。
(五)加快城乡医疗保障并轨,推动建立城乡一体、待遇公平的医疗保障服务机制。着力推动全市各县(市)区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尽快并轨运行,真正实现城乡居民在参保范围、筹资机制、待遇支付、医疗保险目录、基金管理、信息系统、医疗保险定点等七统一。同时,要着手研究城镇职工医保与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整合问题,推动我市尽早建立基金互通、补偿政策统一的全民医保制度。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推进陆海统筹发展
九三学社南通市委员会
我市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及实施意见的制定与落实,对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进陆海统筹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通过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逐步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进一步拓展陆海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平台、加大财政投入等,打下了较好的工作基础。
一、存在问题
(一)缺乏比较成熟的经验和政策支撑。我国生态补偿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研究薄弱、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市级相关政策还处于以行业、部门为主的局部或专题性分散状态,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形成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纲领性文件和配套政策体系。
(二)科学的补偿与评鉴体系亟待形成。对涉及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主体内容尚未形成一整套完备体系。在评鉴与考核机制上,涉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指标少,涉及生态补偿工作的考核内容则更少。生态环境保护的统计调查、核算和数据发布,以及生态环保工作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和奖惩制度有待建立和完善。
(三)资金投入力度仍需加大。我市生态环保投入与苏南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市级公共财政节能环保支出及占比在全省13个市中分别排第7位和第12位。主要问题是:缺乏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公共财政投入体系;生态补偿资金的征收渠道还需进一步拓展、收费制度还需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社会化的生态补偿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不能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需求。
(四)重点领域生态环保任务艰巨。环境保护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亟待有效整合;海洋生态补偿方面存在环保资金用于陆源污染治理多用于海洋生态建设少、海洋生态补偿金缺乏征收管理办法等问题;农业生态环保方面面临沿海县(市)滩涂匡围、复垦形成的耕地成本高,而省、市统筹划拨作为内地建设用地指标的补偿费用低,农业污染日趋严重、监管体系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水生态环保方面也面临着水安全、水污染、水生态退化的威胁和影响,存在沿海前沿地区水环境质量较差等问题。
二、对策建议
(一)宏观把握,研究制定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进陆海统筹发展的完整政策体系。一是认真研究借鉴国内有关省市尤其是周边地区在森林、湿地、流域和水源地、海洋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方面的先进经验做法,提升实践水平。二是开展顶层设计,研究出台和试行《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明确我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健全补偿范围、对象、标准、资金筹措与使用管理等相关配套政策及保障机制。三是突出重点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示范。着力推进生态红线保护区和流域水环境保护两个生态补偿试点。健全协调管理与投入机制,建立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及生态补偿标准体系。
(二)破解难题,推进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生态补偿机制有效落实。一是完善生态补偿主体界定。按照责、权、利相统一,谁保护、谁受偿,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科学界定生态补偿主体,保证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受益者充分履行经济补偿责任。二是建立合理补偿标准。市级层面基本农田、生态公益林、流域、水源地、重要生态湿地等相关补偿标准可参考苏州标准,结合南通实际,由相关部门研究确定。三是拓宽补偿资金来源。探索建立同级政府间的横向财政转移机制。试行生态环境使用权交易制度,将排污权出售所得作为补偿资金来源之一。建立生态建设基金。从公共财政、社会捐赠等资金中抽取一定部分,建立生态建设基金,不断补充生态补偿资金来源。
(三)加大投入,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进陆海统筹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健全生态补偿的公共财政制度。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将生态补偿纳入预算安排,确保生态补偿最基本的资金需求。二是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投融资机制。充分运用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等手段,引导企业、金融部门和社会公众参与、支持生态环境建设。三是探索和完善生态补偿的收费制度。逐步扩大和提高排污收费的范围、标准,做到专款专用;积极探索建立生态破坏保证金(或抵押金)制度,实施费税改革,增加生态补偿资金来源。
(四)分类推进,落实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进陆海统筹发展的各项举措。一是强化规划引导。将环境保护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总体规划等有效整合,实现多规合一。二是注重海洋生态补偿。出台《海洋生态补偿征收管理办法》,通过对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征收生态补偿金,定向用于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加强对沿海企业、入海河流的污染控制;按照陆海统筹综合治理的原则,提高生态环保投入用于海洋生态补偿的比重。三是加大农业生态补偿力度。按照不低于滩涂土地匡围、复垦成本,对统筹划拨作为内地建设用地指标的沿海滩涂土地进行足额补偿。加大生态公益林补偿力度,制定完善市级和县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提高补偿标准。建立高效的农业面源污染预报预警系统,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补偿力度。加大农业生态环境监管资金投入,建立完善农产品强制性质量安全体系。四是加强水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在如东、启东等沿海前沿地区加快建成一批污水处理厂。按照海洋功能区划,科学规划、合理设置入海排污口,推动深海排放科学选点与管道建设。切实加强入海河口断面水质监测与综合整治,加快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
(五)加强领导,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进陆海统筹发展夯实基础。一是健全组织协调机构。建立市政府生态补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生态补偿的协调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常设办事机构。同时建立一个由专家组成的技术咨询委员会,负责相关政策和技术咨询。二是完善管理体制。实行生态补偿实施情况的报告制度、补偿资金使用情况年度审计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努力实现生态补偿制度的公开化、透明化。三是强化考核监管。完善统计评价体系,加强对生态补偿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将生态补偿工作纳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内容,强化考核监管。
关于加快南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南通市科学技术协会
近年来,我市船舶产业发展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强化。2013年,全市造船完工量459.8万载重吨,手持订单1950万载重吨,新承接订单817万载重吨,实现销售收入1555.6亿元。2014年1-9月,全市造船完工量325万载重吨,手持订单量2000万载重吨,新承接订单量477.2万载重吨。全省35家骨干造船企业有16家在南通。南通还被认定为“国家远洋造船基地”、“国家船舶出口基地”。我市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迅速。海工装备从零起步,仅用5年时间总产值就突破200亿元,产品覆盖了从近海到深海的所有种类,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南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还被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特征进一步显现。
但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也存在着不足,面临着挑战。
一是产能过剩矛盾显现。金融危机以来,世界航运业发展深受影响。2008年5月,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达最高值11440,此后持续下滑,近年来一直在1000上下波动。金融危机前的经济过热刺激了世界船东的投机行为,带来了造船业产能过剩的隐患。2013年,中国造船业产能利用率仅为50%至55%。
二是产业集中度不够高。全市规模以上船舶企业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及沿海并形成一定规模的集群。除中远川崎、中远船务等企业外,我市大多数造船企业由于研发设计能力、建造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等方面原因,在同行业中竞争力不强,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知名度、品牌特征等方面都处于较弱状态。
三是船舶配套水平不高。资料显示,日本船舶的国内配套率达97%,韩国为85%,而我国船舶国内总体配套能力低于40%,其中出口船舶的国内配套能力不足30%。我市的船舶本土配套率也不到50%,其中配套产品大多为阀门、电缆、船装件等中低档产品,核心部件需要从国外进口或引进。船舶配套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修拆船业的发展。
四是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虽然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于2012年成功交付了世界最先进的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全市造船企业已建立1家国家级企业中心、1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部分企业也引进了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地船舶海工研发公司,或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但大多数企业的市场定位不明确,研发设计力量薄弱,满足于接单生产。大多数船舶企业对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了解不多,造船模式过时,详细设计能力弱,造成建造过程中时有返工现象,也致使船东借机压价和延期交付。
五是融资难融资贵。近年来,日元、韩元大幅贬值,人民币不断升值,我国船厂相对日、韩船厂的价格优势逐渐丧失。同时,船舶企业国内融资成本远高于国际融资成本,而从国际市场融资又会面临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外汇管制压力。受国际船市持续低迷的影响,船舶建造融资主体已从船东变为船厂(订单时仅支付5-10%,甚至出现“零首付”),融资难已成为当前船舶企业面临的最大生存考验。我市大部分重点造船企业系民营和合资企业,融资难尤显突出。少数造船企业债务风险较大,生产经营处于极度困难之中,个别骨干企业资金链断裂,存在引发连锁反应的风险。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主动对接上位规划,高水平谋划产业发展策略。前不久,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向中央呈报了《制造强国战略》重大咨询项目成果,提出要“大力支持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休戚相关的海洋工程装备与船舶……等5大战略产业优先发展,掌握核心技术,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三角经济带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要“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长江口造船基地”。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布局给江苏带来了发展机遇,省政府已将海洋工程装备纳入我省重点扶持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市应抢抓这一系列契机,在实施《江苏省加快船舶产业转型升级与海洋工程装备发展三年(2013-2015年)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加快研究制定“十三五”期间的全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规划,设立专项扶持基金,着力构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设计、造船、修船、配套、拆船等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从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型,推动南通从船舶大市向船舶强市跨越发展。
二、重点扶持,确保我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稳中求进”。对于我市排名前五和前十的造船企业、列入符合《船舶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的6家企业(在通央企1家),以及35家骨干造船企业,应逐个跟踪分析,帮助企业化解接单、融资以及生产经营方面遇到的困难,提高造船效率和管理水平,扩大同类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
三、兼并重组,实现我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资源优化整合。重点了解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香港地区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企业的战略布局,推动海外优质企业来通并购重组;加强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特别是上海、大连等地所属重点骨干企业)的联系,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企业;关注了解上海、浙江地区船舶海工企业的资源和环境制约,特别是上海主城区的江南、外高桥等船企的外迁进程,为承接产业转移“腾笼换鸟”。
四、技术创新,为我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鼓励扶持重点企业建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技术中心),细分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类型,面向骨干和中型企业建立认定一批省级和国家级技术(研发、设计)中心,在细分市场中形成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支持船舶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全方位产学研合作关系,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挥相关领域产业、学术性团体作用,促进企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发挥在通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在促进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着力引进知名设计公司及相关专业服务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注重培养包括技术蓝领在内的各级各类技术人才。
五、金融倾斜,为我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要鼓励商业银行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出台更多的差别化信贷政策、例外准入制度,定向下放审批权限,增设船舶融资专门机构,提高对该产业的融资能力。争取国家对中央企业重组地方船舶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给予税前核销呆坏账的特殊政策。努力在出口信用保险项贸易融资外汇贷款结汇政策上取得突破,拓宽资金来源,积极争取一批重点内资船舶海工企业核定专项外债指标。争取更多企业获得国家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专项政策支持。力争在建船舶抵押融资向海工领域拓展延伸。研究集成市级财政资源支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于依法治市进程中进一步提高党政机关执行力的建议
南通市台湾同胞联谊会
近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着力提高党政机关执行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毋庸讳言,也依然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人民群众对此不很满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领导干部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议各级党委、政府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持之以恒地提高党政机关执行力,确保中央各项利民惠民政策得到较好的贯彻实施。
一、要持续加强思想教育。执行力强弱是党政机关党风、政风和工作作风的具体表现,事关执政党的威望和影响力。从整体看,我市党政机关执行力较强,但从个体看,则是参差不齐。要打一场提高执行力的“持久战”,使每个党政机关、每个工作人员在思想上都能高度重视,消除死角,消除盲点,全面提升党政机关的执行力。
二、要切实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决策的科学性是提高执行力的前提和基础。盲目的决策、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决策,执行力越强越坏事。建议各级党委进一步规范各类决策程序,不断增强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广泛问计于民,问政于民,确保任何扰民、伤民、害民的决策都无法出台,以科学的决策减少决策执行中的阻力。
三、要消除政策打架和掣肘现象。少数机关部门,把部门利益凌驾于群众利益之上,利用部门决策的强势地位,把部门利益决策化,不仅损害了广大民众的利益,也损害了其他部门的利益。于是部门之间政策打架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不消除,部门之间的掣肘现象就无法消除,党政机关的执行力就难以提高。对于这种现象,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对部门决策的审查,发现部门随意扩大决策权,把部门利益渗透到决策之中,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对于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部门掣肘现象,一定要严肃对待、认真审查,倒查原因,消除根源。
四、要继续加强政务公开。建议全面拓展政务公开的范围,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特例。继续深化民主评议党政机关作风活动,把民主评议党政机关工作作风、工作效能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让公民随时可以对党政机关的工作作风、工作效能发表意见。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应由专门机构负责收集、汇总、核查、反馈,一并纳入相关部门的考核。
五、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在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发挥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媒体监督共同作用的大框架下,出台具体办法,使政协、党派对党政机关执行力的民主监督权利、媒体等行驶社会监督权利的规定具体化、可操作化。对于民主监督、社会监督指出的问题不护短、不躲闪,不仅要责令加强整改,还要将整改结果向社会反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党政机关的工作责任心和对监督的敬畏之心,提高机关的执行力。
关于积极应对南通“银色浪潮”的建议
www.48365365.com驻如东委员联系小组
不仅数量大,南通的“银色浪潮”还同步呈现出一些其他特征:一是老龄化现象出现较早。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有76万人,占同期总人口的10.2%,先于全国17年进入人口老龄化。二是高龄老人数量多。2000年,南通市80岁高龄老人为17.07万人,占同期老年人总数的13.04%,比上海市同期的12.64%还高0.4个百分点。2010年底,南通市高龄老人达到28.94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6.6%。百岁老人为768人。三是空巢现象较为普遍。目前,全市空巢老人近90万,超过老年人总数的50%,其中农村空巢老人达43万人,约占48%;城市空巢老人47万人,占52%。四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持续增长。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媒体都有老人死在家中无人知晓的报道,我们南通也有多例类似报道。
近年来,南通市委、市政府积极应对老龄化日益加剧的社会现实,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目标,制定并实施老龄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构建以居家养老(90%)为基础、社区服务(7%)为依托、机构养老(3%)为支撑的“9073”社会养老服务格局,不断提升老年群体的健康幸福指数,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但是,众所周知,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只有将其纳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规划中进行统筹谋划,才能超前应对汹涌而来的“银色浪潮”,让“长寿之都”成为“幸福之都”。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认识上进一步统一,以先进的理念引领老龄工作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和谐老龄社会的基本保障,是保障老年人长寿幸福的安全网。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无论是养老事业,还是养老产业,只有在政府的扶持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走产业化道路,才能逐步形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实现社会养老服务健康、有序、持久发展。为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深化认识,以先进理念引领,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当作幸福民生工程来实施,切实算好“三笔账”,在思想上做到“三个充分认识到”:一是算好“政治账”,充分认识到发展养老产业能促进社会和谐;二是算好“民生账”,充分认识到发展养老产业能扩大社会就业;三是算好“经济账”,充分认识到发展养老产业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在规划上进一步强化,以前瞻的视角推进老龄工作
目前,承担社区养老的居家服务指导站正在加速推进,但在用房配套、实体化经营等方面制约因素仍存;以医养结合为服务内容的经济微利型老年康复护理机构建设远不能满足刚性需求;老年人托老服务、医疗保健服务、日常生活照料服务、老年人互助服务等社会化服务项目和形式,有的刚刚起步,有的还是空白;不少涉老产业,如纺织、食品、机械等,未能在服务老龄人的产品研发上取得实质性发展。一句话,老年服务业发展远远滞后于老年人群体日益膨胀的实际需求。在“银色浪潮”汹涌来临之际,建议市委市政府学习借鉴养老服务先进地区发展老龄产业的经验做法,建立统筹全市老年产业发展的领导组织,明确我市发展老龄产业的综合协调机构,积极鼓励发展养老服务、社区服务、老年护理、老年生活用品、老年旅游等产业;建议对我市老龄产业发展作深入的摸底调研,对2012年出台的《南通“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逐条进行回头看,尽快研究出台发展老龄产业的新规划和新形势下促进我市老龄产业发展的意见,将发展老年产业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以扎实的举措统筹推进发展老龄产业。
三、在政策上进一步倾斜,以务实的举措催化老龄工作
一是建议尽早修订文件。北京市海淀区对养老服务事业推出了“1+10+N”的政策体系,即以《海淀区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意见》为总纲,涉及养老服务商管理办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管理服务中心建设、养老机构建设管理办法等10方面相关政策为补充,同时还在积极研究探索未来需要完善的支持政策。为此,建议市委、市政府依据国务院于2013年9月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文件精神,借鉴北京市海淀区相关政策,以战略眼光和思维来审视老龄工作,加紧修定《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通政发〔2012〕46号),进一步完善我市养老服务政策体系,为我市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是建议借鉴青岛经验。面对全市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群体日益增加的现实,建议借鉴“青岛经验”,研究出台我市“医养康护”相结合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该制度有利于充分实现“医、患、保”的三方共赢: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权益得到较好保障;“住院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医保资金使用效益得到提高;促进中小养老机构的快速发展。
三是建议鼓励支持民营医疗机构转型。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机遇期,出台鼓励政策,支持民营医疗机构顺应老龄化社会需求,增设涉老服务项目,拓展医养一体化的服务内容。对于民营医疗机构将闲置病房转化为养老护理区的,在民政部门规范标准、审核通过的基础上授予养老机构资质,允许其享受我市制定出台的养老产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
关于新形势下创新发展群众文化的建议
www.48365365.com委员 施黄捷
近几年,我市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有较大增长,文化设施加快完善,各县(市)区均已完成乡镇文化站规范化建设,村级文体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很多县市、镇乡已经通过了省级文化服务示范区评估验收。各级政府的送文化下乡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全民阅读活动质量一年比一年高,群众性文化活动几乎从不间断。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消费理念的深刻变化,群众文化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我市的群众文化工作主要存在着四大矛盾。
一是群众物质生活富裕与结构性文化贫困的矛盾
一些地方经济“硬实力”已硬、文化“软实力”尚软的情况依然存在;工业经济已是长腿,而文化建设依然是短腿;城市框架拉大了,文化特色却变淡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氛围却不那么浓了。尤其是在不少农村地区和普通社会阶层中间,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结构性文化贫困现象。部分偏远乡村,缺乏基本的文化体育设施,更谈不上丰富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影响了文化惠民服务的均衡性。
二是群众参与积极性增强与基层文艺人才缺乏的矛盾
长期以来,文化建设中存在着“重物轻人”的观念,致使基层文化人才发挥自身才能的舞台较少,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比较薄弱。当前,我市在任的乡镇文化站长大多比较年轻,从事乡镇文化工作的时间不长。这支队伍知识层次较高,但专业知识和文化管理能力尚待提高。农村的文艺创作人才更是奇缺,目前活跃在编创一线的多数是上世纪70年代群文战线的老兵,近年涌现的年轻创作人员为数不多。加之基层文化人才待遇比较低,队伍不稳定、优秀人才流失等问题比较突出。这样一支队伍难以有效组织、指导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另一方面,随着群众文化自觉性的提高,群众对文化的自主意识也越来越强,很多民间文艺团队或个人不再满足于观看和欣赏,而是迫切地想展现风采、表达自我,政府集中的、大型的文化活动已不能完全满足群众的个体化、小众化的需求。
三是现代全媒体传播新格局与群众文化活动旧理念的矛盾
如今,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发展,促进了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快速传播,群众文化活动也出现了“求知、求新、求快”的特点,求知性、自娱性、竞技性和休闲性的文化活动受到群众的喜爱和追捧。许多传统形式的文化活动已不能吸引他们主动参与,一个高音喇叭就能满足一个地区群众文化需求的时代已经一去难返。
为有效应对新形势、新挑战,更深更广地拓展群众文化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创新活动载体,让老百姓拥有更大的舞台。
进一步创新活动载体和活动方式,给老百姓更多参与表演的条件、机会和舞台,吸引各行各业的群众参与活动,尽最大可能让不同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譬如“百姓自助舞台”可以进一步拓展至少年儿童、新市民等特殊人群,吸引他们参与文化、享受文化;“村村乐”则要在建立活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真正让群众文化扎根乡土,在老百姓自己的舞台上实现“百花齐放”,也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展现自己才艺和欣赏别人才艺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受到教育。
二要创新运行机制,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广泛实行文化服务外包,政府购买服务,采用“竞标+配送”的方式,由政府花钱向社会购买专业力量,引进文艺队伍,让基层百姓“点菜”看演出。文化服务外包的实施,一方面,政府通过市场采购文化产品,使文化供给由单一的政府主体变成多方的市场主体,变垄断性供给为竞争性供给,可以促进优质文化资源的流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和质量,进而促进文化市场要素的发育和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它通过引入文化服务外包机制,将文化产品的组织配送交由专业化公司承担,使政府从办文化的具体事务中摆脱出来,可以促进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形成政府与市场联动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
三要创新管理体系,促进业余文化团队资源的整合。
采取激励和扶持措施,引导不同类型群众文化艺术团队之间开展竞技竞赛。建立星级群众文艺团队的评选机制,授予热心组织文化活动的群众和优秀民间文化艺人荣誉称号,提高他们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民间文化人才库,将民间文化社团、文化人才纳入宣传文化人才培养范围,积极为群众文化骨干对外交流、培训进修、传授技艺创造条件、提供便利,着力建设一支永远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编外”文化人才队伍。
四要创新传播渠道,更大范围内传递文化正能量。
建立媒体与市场运作联动机制,提升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商家、企事业单位的跟进支持,形成经济与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的最佳结合点,构建全新的文化展示平台。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搭建文化活动平台和网络服务平台,拓宽群众文化传播渠道,让文化正能量在更大范围内有效传递。